宋代是堪舆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堪舆术尤其是择葬术空前盛行,在民间和宫廷都得到人们的虔诚信奉,堪舆类书籍比前代有增无减,古代堪舆史上两大流派——形势派和理气派也最终形成。
宋代堪舆热潮
和隋唐一样,宋代民间也讲究择葬求吉。《朱子家礼》说,老百姓死后三月而葬,先把地形选择好,再择日开茔。
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中关于此类故事不胜枚举。如《挥麈后录》记载有宋人范泽善择葬的故事。宋朝人范择善于宣和年中登第,得江西教官,想把父母接来官邸奉养,未料其父走到上饶生病而亡,"寓于道旁之萧寺中,进退彷",一位老和尚对他说:"寺后山半适有一穴,不若就葬之,免搬挈之劳。"老和尚熟悉风水,看出后山半那个穴位是吉祥之地,范择善就把其父的骨殖葬在那里。后来,范择善升了高官,想把其父的遗骨迁回家乡祖坟。老和尚极力劝阻,但范择善没有听从,而是一意孤行。不久,范择善得罪权贵秦桧,被人弹劾,降低官职,流放到外地而死。这里透露出当时一种普遍的墓葬观念,即葬地决定吉凶祸福,如果轻易改变葬地,吉凶也会逆转。
古人有相地、择葬的习俗
钱希白《小说》中记载:宋初,钱文炳的妻子死了,文炳从小精于相地术,就在报恩院侧的松林中选得一穴,有个僧人告诉他这里已有古圣贤葬于此,不可重新营葬。文炳不从,掘地发现数重石板,石中飞出一枚黑蜂对着文炳的右眉一螫,文炳头肿如斗,当晚身亡。据说,这是尧时由余氏的墓,动不得的,宋人由这个传说得出凡圣贤旧墓,都不得触动,否则有凶。
不仅民间崇尚堪舆,当时的上层社会也很风行寻龙择穴之术。宋徽宗就是一个很相信堪舆的皇帝。他一直没有儿子,有个叫刘混康的术士告诉他:"京师西北隅地势过低,如培筑增高,当得多男之喜。"徽宗就命令大兴土木,叠起冈阜,高约数仞,后来果然得了儿子。徽宗从此更加相信堪舆术了,他改筑延福宫,又命灵素择地,修建上清宝箓宫,劳民伤财,导致国库空虚,国力下降,政权衰败。他的宠臣蔡京也很相信堪舆,将其父葬在自认为很吉利的地方,后来还是全家被治罪了。
此外,宋代也很注重住宅建设。首先是外环境:"居宅不可无邻家,虑有火烛,无人救应;宅之四周,如无溪流,当为池井,虑有火烛,无水救应。"其次是内环境,《吴兴志·谈志》记载:宋代吴人郡治的房屋布局是"大厅居中,谯门翼其前,卞苍拥其后,清风、会景、销暑蜿蜒于左,有青龙象。明月一楼独峙西南隅,为虎踞之形,合阴阳家说。"建房有许多禁忌,应当选择吉日,否则有灾祸。《夷坚志》记载:南宋洪熙元年(公元1174年),鄱阳新安乡民王五七造屋,有位叫思眼的风水师说用日不佳,犯了凶煞,不利于主人。王五七不听,后竟被摔死。老百姓一听此事,都不敢犯煞了。
古人建房时也会用到堪舆术
可见,在宋代,堪舆术的确是非常盛行,民间百事之举,无不涉及,
大则兴福发富贵,小则避凶祸。
形势派与理气派的形成
堪舆学从晋代以后就重于葬术,到了宋代则越来越细化,门类繁多,如九星学等说法,而且形成了流派之分。唐末国师杨筠松,因兵乱,而从长安携带宫中禁书到江西赣州定居,并传弟子廖三、曾文遄等,而曾文遄又传陈抟等人。陈抟本精于《周易》,此时又把《周易》融进了风水术中,所以形成了理气派。也就是说,从这时候开始,堪舆基本就是形势派和理气派两大流派。
其实堪舆中形法和理法的区别由来已久,《汉书·艺文志》所录的两部早期的堪舆术书,《宫宅地形》侧重形胜相地之法,《堪舆金匮》以阴阳五行原理占宅,这可以说是形法和理法分野的开端。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堪舆术的应用大多是将形法和理法相配合。到宋代,堪舆实践经验极大丰富,理论操作方式日益复杂,使堪舆家们渐渐难以执其两端,就有了分宗别派的必要。
形势派源自江西,承续唐末江西派发展而来,主要代表为杨筠松。"形势派"主要突出因地制宜,因形选择,观察来龙去脉,追求优美意境,特别看重分析地表、地势、地物、地气、土壤及方向,尽可能使宅基位于山灵水秀处。
杨筠松为形势派的代表人物
理气派,注重住宅或墓地的方位、朝向和布局。《青岩丛录》《陔余丛考》等书对风水活动有概述:"一曰屋宇之法,始于闽中,至宋王伋乃大行,其为说主于星卦,阳山阳向,阴山阴向,纯取五星八卦,以定生克之理。"
这一流派分宗的格局一直延续至后世,以致丁芮朴在《风水祛惑》中说:"风水之术,大抵不出形势和方位两家。"
宋代堪舆如此盛行,自然会出现许多名师和要籍,其中较有名的有:陈抟的《指玄篇》,赖文俊的《催官篇》,张子微的《玉髓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