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世菊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已深入进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传统生活及传统思维方式之中,道教文化已在中国民间习俗的方方面面打下深深的烙印。在传统节日中,在居家行旅的日常生活中,在生老病死的人生驿站中,无不有道教文化的斑斑痕迹。
一、岁时节令的神灵传说
中国民间保存有各种各样流传已久、相沿成俗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及其相关的风俗习惯与道教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是源于道教的传说,甚至纯粹是道教节日。现将目前尚存并在民间仍有一定影响的岁时节日中有关道教传说标举如下,从中不难看出道教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热闹、也是最快乐的节日,期间充满了与道教人物诞辰有关的神仙传说和风俗习惯。正月初五,传说是米神娘娘的生日,不能淘米做饭,将米煮熟是大不敬,此说在湖北农村尤为流行。这一天,还是财神玄坛赵公明的生日,商家和企业财源广进;吃好穿好的人们在这一天都要早早起床,以鞭炮、锣鼓和三牲酒席去迎接他的到来。这一天夜里合家要吃汤圆,因为汤圆形似“元宝”,又叫“进元宝”,据说这象征财神爷恩赐的财宝。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道教经典说他历经三千二百劫,“渐入虚无妙道”,又经过一亿劫,才修成了玉皇大帝;还说他是元始天尊的后代,是太上老君送到人间去的。因此,对这位“总领宇宙主宰之君”的诞辰谁也不敢怠慢。这一天,各地宫观要举行神仙大会,善男信女纷纷到宫观去叩头进香。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新年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为“上元节”。道教说,天、地、 水为三元,又称三官,主管人间的祸福、鬼神的升转,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三官生日,正月十五就是天官大帝的诞辰。这天,道观常常举行斋会,善男信女也要去三官殿堂进奉香火。正月十五还是厕神紫姑的祭日,人们摆上供物,迎请紫姑,向她占卜蚕桑农事和吉凶祸福。
二月来临,春暖花开,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圣诞。这土地神与民众最接近,他能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宅平安、添丁进口。因此每逢二月初二,民众莫不烧香供祀,顶礼膜拜。在清顾铁卿《清嘉录》中记录乡民庆贺土地神生日的场面:“官府谒祭,吏胥奉香火者,各牲乐以献。村农亦家户壶浆,以祝神厘。”这种场面今天是难以见到了,现在,偏 远的农村也还保留有这种祭祀习俗。
三月清明是中国的又一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主要是扫墓祭祖、踏青戴柳。在浙江农村,清明节除了祭祖、踏青之外,还要祭蚕神。道教称蚕神为“玄名真人”所化,据说,灵宝天尊悯人间苦乐不均,衣无所得,乃命玄名真人化身为蚕蛾,教民养蚕织衣,村民感德,立祠奉祭。
五月初五端午节来临。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就全国习俗而言,认定端午起源于屈原和纪念屈原者为多。但一些学者考证认为,在《晋书》上未见有关端午节的记载,该节的形成可能与道教祭祀水神或龙神而举行的神祭有关,并举例论证说,江西端午划龙舟比赛前有请龙、祭龙仪式。这种说法虽属一家之言,但至少说明端午节与道教仍有一定关联。
七月十五中元节,又称“鬼节”。中元节是道教神地官大帝诞辰和“赦罪之辰”。这一天鬼魂都会出来,或到人间看望子孙后代,或捣乱给人带来灾异,这是鬼的节日,所以人们要在这一天祭祖、上坟。中元节在民间颇受重视,祭祖、上坟的习俗至今仍在南方各省保留着。
八月十五中秋节,有祭月、拜月、吃月饼之俗。道教徒认为,这天是太阴朝元之辰,应守夜焚香,祭拜月神。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有出游登高、赏菊、插茱萸、放风筝、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这一节日的起源传说也与道教有关。据南朝吴均《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道士费长房游学数年。费对桓说,九月初九你家中有灾难,应赶快回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祸乃可消。桓听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暴死。后人沿袭成俗 ,为避免灾祸,在重阳节登高饮酒,遍插茱萸。
十月十五下元节,是水官大帝诞辰,也是水官解厄之日。是日,宫观建醮解厄,民家则多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神灵,以祈福禄。
十一月的冬至又称“冬节”,家人团聚,备办佳肴,祭天祀祖。民间至今仍重此节,如浙江杭州等地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为什么此节如此受到人们重视呢?原来冬至是道教元始天尊的的诞辰,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的神灵,是万神之主,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人们当然不敢马虎。
腊月二十三祭灶节,习俗是将灶神送往天上的祭祀活动。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至人间监督善恶之神,一旦发现令他不满的行为,就暗地里记上一笔帐,等到腊月廿四他就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作一次总汇报,然后降灾殃于有罪之人。因此人们在这一天要在灶间摆上猪头和酒肉,烧香上供,祈愿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以上是受道教传说影响的岁时节日,通过对它们的考察可以发现:一部分岁时节日本身就是道教的节日,只是因为有了民众的参与,增加了世俗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某一神祇的诞辰祭祀活动,从而演变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了;另一部分传统的岁时节日是因为有了道教传说和祭祀仪式的参与,从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二、节庆活动的仙风道迹
岁时节日中的仙风道迹,为节日增添了神奇、欢乐和喜庆。一些道教活动仪式和庆典已经演变成一种深层的心理意识沈淀在民间,如今我们在岁时节日中仍然能够看到的燃放烟花爆竹、悬挂桃符、贴门神春联、踏青戴柳、悬艾挂蒲、张挂印符等风俗习惯,实际上都是道教的禳灾祛邪、驱鬼避瘟等法术的体现。
燃放爆竹是在节庆或喜庆的日子里必不可少的仪式,在现代人的眼里,爆竹能增添喜庆,所以为广大民众所欢迎。但究其原始意义却是从一种驱鬼辟邪术而来。据《荆楚岁时记》称:“正月初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由于山臊、恶鬼害怕亮光、爆竹声和红色,所以人们利用响声吓退它们,不过这时的爆是用竹节放于火中烧裂发出巨响。当临炉炼丹的道士无意中发明了能产生巨大声响的火药之后,就把它应用到驱鬼的法术中,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爆竹,以代替山竹爆裂而达到驱邪保平安的目的。
挂桃符,贴门神、春联是春节习俗之一。腊月三十或正月初一,各家各户清早起来于门前挂桃符,贴上门神,以及写在红纸上的春联,以求避凶趋吉,室宅安宁,增添节日气氛 。
桃符是以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一寸余的桃木做成,上书除祸降福的吉利语,春节时钉在大门两侧,桃符起源于《山海经》中的神话,据说有辟邪作用。门神是贴于大门上的可驱鬼辟邪的画像,贴门神的习俗来源已久。《荆楚岁时记》中就载有:“正月一日,绘二神贴于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相传神荼和郁垒是东海渡朔山上把守桃树的两位神将,能食百鬼,因此民间将神荼、郁垒像画在桃木板或纸上,贴于门上,专门治鬼,他们是我国民间最早描画的门神。尽管唐宋以后,门神为钟馗打鬼的画像和唐太宗的两位大将秦叔宝、尉迟恭持剑执鞭的画像所取代,但新的门神并未完全代替旧的门神,而是新旧同时供奉,这反映出民间信仰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贴春联是由挂桃符演变过来的一种春节习俗。起初,人们在桃符上题一诸如“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有令在此,诸恶远避”等一类压邪话语符咒。五代时,后蜀主孟昶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可算是最早的春联,但民间并未普及。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时,不准在桃木板上题字,而改在红纸上,并传令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从此,“春联”之名才通行,贴春联之俗才大兴。现在的春联当然不仅是辟邪物,还是表现人们抒发对现实生活感受和对理想生活愿望的一种特有的民间文学形式了。
戴柳插柳是清明节常见的民风。人们祭祖踏青,归来时折上几根柳枝扎成圆圈或帽子形状戴在头上,或将柳枝插于屋檐和门窗上,这是因为传说柳条有避灾驱毒之效。《燕京岁时记》载:“至清明戴柳者,乃唐玄宗三月三日祓禊(一种在水边举行的除灾求福的祭祀)于渭水之隅,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以后,此俗在大江南北迅速传开。如今江苏沙洲一带,仍以柳枝扎帽而戴,或用柳枝作成柳球玩耍,或采集柳芽与面粉调和后摊饼而食,这都是取柳枝能避灾免祸之意。
每到端午,可以看到村村寨寨,大街小巷不少人家的门前挂有菖蒲和艾条,此俗多见于南方,流传久远。《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上,以禳毒气。”以现代科学观点来看,农历五月初五,正当初夏,多雨潮湿,细菌极易繁殖,是各种蛇虫猖獗之时,而菖蒲具有提神、通窍、杀菌之功效,艾叶能驱蚊蝇,所以端午各家门前挂菖艾。但在古人的心里,是认为它们具有禳毒驱邪的魔力。“艾旗召百福,蒲剑斩千邪”,这一民间流传的谚语即是最好的证明。
中国疆域广阔,各地与道教有关的岁时节日和庆典活动的习俗还有很多,难以详述,但从上述的种种节庆民俗活动中的仙风道迹,还是不难看到道教对中国社会生活的渗透和影响 。
三、生活习俗的道教印痕道教对民间生活习俗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试图祛病消灾的法术方面。
古人生了病往往请道士,道士用法术驱逐致病的妖孽鬼祟。这种驱妖的法事场面一般较大,《红楼梦》第一?二回就生动地作了描述,说大观园被查抄之后,园中接二连三地有人生病,说是贾府有白虎精作怪,“贾赦没法,只得请道士到园作法事驱邪逐妖。”书中具体描述的道士驱妖捉鬼的情节在古代社会有典型意义,由此可见道教法术对古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影响之大。
近代的民间仍有请道士办斋醮除病患的习俗。民国时期,长江中上游的一些农村由于山高路远水深,普遍缺医少药,就请巫师或道士作法祈祷,有历时一天一夜的,还有多至三天三夜的。
今天,尤其是在体现高度文明的城市,已很少看到在古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道士作法驱逐妖孽、举办斋醮法事了,但在边远偏僻的农村,这种习俗依然存在,只是与旧时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
道教对民间生活的影响,还表现在丧葬习俗方面。古代,人死后家中要请道士或和尚来做道场“超度”亡灵。在湘西、鄂西和贵州、浙江等地,仍有为亡人“开路”、“打绕棺”和“接煞”等习俗。
道教对民间生活习俗的影响,还表现在俗人自己充当举行道教仪式的主角,自己施行某些法术。也有用道教的符箓方术,在病人的床上或家门上贴上黄纸,上写:“北方真武玄天上帝斩妖治邪”、“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诸邪回避”等文字。这些习俗的存在足以说明道教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如今人们有病还是要找医生来医治的。
综上所述,道教文化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
乡傩佛粥一年新─腊八节
一:腊月的由来
古人习惯上将农历十二月叫做「腊月」。为何将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呢?谈起这起源,恐怕必须由先民从狩猎时期刚进入农业初期的事说起。「腊」字的本义,原是把各种祭祀配合在一起举行的意思。在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切的风俗习惯,都免不了与农业生产发生关系,农民的生活,无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都是十分的忙碌,然而比较起来,大概只有冬季才有较多的空闲时间,所以常在大丰收之后的年底举行盛大的祭典,表示庆贺和慰勉自己一年来的辛劳。
基于传统敬祖的观念,首先想到的祭祀对象便是列祖列宗了;同时又想到农业的收成,不单是靠人力,风调雨顺也是一大主因,当然也应该感谢神灵的庇佑;最后更希望以祭典为自己驱除不祥和疫疠,永保平安,所以利用「腊祭」将各种祭祀合并在一起举行,藉以表达自己内心的诚意,因此,把祖先、神灵和天地合在一起祭祀,便称为「腊祭」。因而「腊」可是包含了好几种意义的。
腊:
也就是祭祀先祖,可以说在夏朝时便已经开始了。这里的「腊」其实也就是「猎」的意思。为什么要打猎呢?因为要举行祭典,便必须去猎取百兽,若是猎取野兽很多一时吃不完,只好抹上盐风干起来,留着以后慢慢吃,因为是「猎祭」剩下来的,所以叫做「腊味」。「腊祭」的日子,早先并不固定,不过在周朝时大约都是在新旧年交替的时候,这个时间,换成农历,就是十二月的时候,而日子在当时也并没有固定。由于周朝在我国文化奠基的工作上着力最深,影响也最大,所以后代虽经历法的改变,人们仍然是在这时举行祭典,这大概就是「过年」祭祀活动的一个萌芽吧!
蜡:
也就是祭祀与农业有关的八种神。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年,谷熟也。」由此可见,年的原始意义和农事收成有关。古代的农业技术不如现代发达,所以在辛苦的耕种过后,收成的季节通常也就成为了狂欢庆祝的时机。而庆祝收成时,除了慰劳自己一年来农事的辛苦外,也要感激上天的赐与,并祈求来年能有同样的丰收。
腊祭其实就是祭祀这门、户、中溜、行等神祇的仪式。在《礼记》「郊特牲」另外提及:「天子大蜡八」,这里的「八蜡」指的是八种与农业有关的神。腊祭原本表示一个生产周期的结束,一直要到历法确定以后,腊的种种祭祀才逐渐被分散并融入现在阴历年的各项习俗中。通常这种祭祀大典,只有在大丰收之后才会举行,平日是不轻易举行的,而且若是收成不理想,便可以免去,以避免人力的浪费。
傩
根据《汉书》「礼仪志」中的记载,傩是一种驱除疫鬼的仪式,是由许多年青力壮的人扮成金刚神,敲土鼓,用歌舞驱走魔鬼的仪式。过年时值新旧交接之际,各种除旧布的新措施就成了这个节期的主要任务。过往一年如有任何疾病灾祸,都要趁这个时机举行一个象征性的仪式加以驱除,确保它们来年不再为害世间,这就是「傩」的由来。
腊祭及大傩都是岁末重要的祀典。民间的仪式或许比不上宫廷的盛大,但是它们酬神、驱邪、祈福的基本精神却是相通的,所以可以从现存的许多过年的习俗中,找出腊与傩残存的痕迹。
相传腊祭早在神农氏时就有了,到了夏商周时腊祭很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礼记.月令》记载:天子再每年十二月,都要宰杀牲口,酿制美酒,举行腊祭,祈求天地祖宗保佑,以求得来年丰收。由于腊祭是在十二月举行,所以称十二月为「腊月」。
既然腊祭是年终岁末最重要的大型庆典,那么,腊祭又是在哪一天举行祭祀呢?其实原本在汉代以前,腊祭的日子并不固定,有时候在十二月初,有时候在十二月底,到了汉代才开始把腊祭固定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恰巧第一年的腊祭日正好在腊月初八,人们便于记忆,就把祭祀的日子订为腊月初八了。
二、腊八节的由来:
农历十二月八日是中国传统的腊八节,家家户户有吃腊八粥的习俗。为什么称为「腊八节」呢?除了腊祭的日子为腊月初八,故明腊八节的说法外,尚有一种说法:由于腊祭的神有先啬、邮表、蝃神、司啬神、水庸神、猫虎神、坊神和昆虫神等八种,故名。
实际上,腊祭一直到南北朝时才真正固定在十二月初八,作为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在古代,人们把腊八节看做是新春的序幕,因此相当受到重视。南北朝时流行着「腊鼓鸣,春草生」的名谚,反映了农民在节日中敲打腊鼓,载歌载舞,迎接新春的欢乐景象。
东汉以后,腊八这一天也是佛教徒的盛大节日─佛成道节,又叫做佛成道日。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折磨,便于二十九岁那年毅然舍弃王位,出家修道。经六年苦行但仍无法悟道,有一天,他来到了人烟稀少的摩揭国,因劳累饥饿过度体力不支而晕倒。幸好遇到一个牧羊女将身边携带的杂粮加上野果,用青泉水熬煮成乳糜状的粥喂食,才得以恢复体力,精神振奋,便在河里洗个澡,然后坐在菩提树下沉思,终于在腊月初八,悟道成佛。由于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为了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便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也因此成为「佛陀成道纪念日」,这便是腊八粥的由来。
三、腊八节的习俗与传说
腊八节最主要的习俗是吃腊八粥。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或「佛粥」。在古时候腊八粥是用红小荳、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时则用胡桃 、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现今所用材料和古代有所不同,是用干果、豆类煮成的,像花生、红豆、白果、红枣、栗子、藕干、松仁、薏米、桂圆、核桃仁、葡萄干、杏仁、莲子、糯米之类,凑成八种,加上红糖、白糖熬煮成粥。至于台湾的腊八粥,本来只有甜的一种,后来有一种以肉片、木耳、虾仁…,为材料煮成的咸粥,两种都很好吃。
吃腊八粥的习俗形成于宋代,北宋时京都在腊八节时,宫廷、官府、寺院都要准备大量的腊八粥,用来祭佛和施舍贫民。民间野争相仿效,广为流传,许多云游四方的僧人也挨家挨户的募化腊八粥。到了明代,腊八粥更成为皇帝赏赐给朝中大臣的节令佳食。清代,连皇帝、皇后、太子等都要煮腊八粥,不但赏赐给文武大臣,还赏赐给宫女,并向各大寺院发放米、果供僧侣食用,以表达对佛教的推崇;有的寺院则在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又把它叫做「佛粥」。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在民间,家家户户都会熬煮腊八粥来祭祖祀神,然后馈赠亲朋好友,全家聚在一起品尝。家中有饲养鸡鸭狗猪等家禽家畜的,也要喂牠们吃几勺,据说这样会长得比较快。假如院子里头有种果树的话,还要在树干上涂上一些腊八粥,据说这样做果树会多结果实。腊八粥家家户户煮得很多,可以吃好几天,寓意「年年有余」。然而,古人吃腊八粥并不仅是为了纪念佛祖成道,还带有祈求五榖丰登、六畜兴旺的寓意,甚至有人把吃腊八粥与延年益寿联系起来。其实腊八粥的种种材料在中医的看法,大多具有健脾养胃、补气养血、暖身驱寒的功效,煮成粥后易于消化,适合严冬寒冷季节食用。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又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关于腊八粥的由来,民间有许多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吃腊八粥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后因为家境贫苦,父母亲把他送到财主家放牛。有一天,他牵牛过桥,不料因为桥面太窄,老牛一不小心跌到桥下摔断了腿。财主知道了,十分生气,便把他狠狠揍了一顿后关进一间小木屋,不给他饭吃。
三天三夜没吃东西,朱元璋饿坏了,想找东西充饥,找了半天只发现了一个老鼠洞。朱元璋失望之余,想挖只老鼠煮着吃,不料却只挖到了一个老鼠仓库,里面有大米、豆子、红枣、芋头、花生等等,应有尽有。他喜出望外,便把这几样东西河在一起,煮成一锅粥,因为实在太饿了,因此吃起来特别美味。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虽然每天吃的都是山珍海味,但吃腻了,也觉得不合口味。这时,她突然想起小时后吃老鼠粮豆煮的粥时的情景,便立刻命御厨用各种粮食和干果,煮了一锅糖粥,果然觉得香甜可口,别有风味。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所以就叫他为「腊八粥」。朝中的文武官员看见皇帝爱吃这种粥,便争相仿效,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一种习俗。
大陆有些地方腊八节还有吃赤豆粥的习俗,据说吃了赤豆粥可以袪除瘟神疫鬼。古人吃赤豆粥的时候,还举行用赤豆打鬼的仪式。为什么会进行这种仪式呢?
相传在远古时代,天地是相通的,而黄帝是当时天地最高的统治者。有一年,地上的蚩尤叛乱,企图夺取帝位,于是和黄帝展开了一场恶战,最后黄帝诛杀了蚩尤,获得最后的胜利。后来,黄帝传位给颛顼,不料颛顼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却倒行逆施,残害了不少忠良。结果报应落在他三个儿子的身上。颛顼的三个儿子生下来不久便死掉了,一个去了「江水」,便成疟鬼,专门传播疟疾,使人发冷发热。一个去了「若水」,化做魍魉,专门模仿别人的声音,夺人心魄。还有一个变成小鬼,躲在屋子里黑暗的角落,专门叫人生疮害病,还经常吓唬小孩。而据说它们最怕赤豆,因此每逢腊八节,人们便到处撒赤豆,把它们赶跑,便可以确保一年内全家大小平安。
其实,这是一种迷信,但吃赤豆粥确实有益身体健康,因为赤豆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磷、钙、铁和蛋白质,多吃可以治脚气病,并对产妇有催乳、通乳的作用。
总之,腊八节是中国传统的腊祭和佛教成道纪念日相融合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祀天敬祖与崇佛融为一体,而且掺入了祈求农业丰收、延年益寿的因素,因此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节日。
吃尾牙
过年的序幕揭开于农历的腊月十六日,在这一天家家户户于傍晚的时候,供奉牲礼─雄鸡(象征生意兴隆之意)、鸭、鱼、肉、蛋等。向(厅头)神桌上拜土地公,燃烧金纸。然后将长凳子摆在门口,供奉五味碗(日常生活饭类),拜地基主(历来住在该住宅的无主孤魂,俗称好兄弟),烧经衣、银纸。一般住户在此日一家团圆食尾牙。
「牙」是民间祭拜土地公的仪式。台湾传统习俗中,作生意的人在农历每月初二及十六日,都必须准备一些牲畜、水果、香枝、纸钱等、祭拜地基主(土地最早的主人)以及土地公,在牲礼当中不可少的是一只雄鸡拔毛煮熟的白斩鸡,这是用来象征生意兴隆的。而祭拜后的菜肴可以给家人或员工打打牙祭,因此也称为「作牙」;农历的二月二日是头牙,十二月十六日是尾牙。
「作牙」的起源出于善良的社会风俗习惯,代代相传。所谓「牙」字,为「牙旗」之简称,因古时荒地满目,未经开垦之地,时有相争开拓,致有格斗、殴打等事发生。为识别起见,各地区(或军旗)之西边,均画有兽牙之形状,如牛角、羊角…等,以代表各地区之人员,或族人,或者军队的标志;至于古代商场的买卖介绍人,往往被称为「牙郎」或「牙侩」、「牵钩仔」,故商人向「牙郎」们请客致谢等方式,拜祭土地公的节目,称为「做牙」。
头牙也正是土地公的生日,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一般农家在农历二月二日这天举行「春祭」,祈求一年五谷丰收并祝福土地公万寿无疆;八月十五日还要祭拜一次,称为「秋祭」,在五谷有了收成时感谢土地公赐给人们的丰收。土地公是老百姓的守护神,崇拜土地公是根源于人类对土地的信仰,主要为求生命繁衍或农作物丰收。在神明里,土地公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反而更亲近人间,人们遇见任何问题,都会找上深入民间的土地公,祈求丰收、生意繁荣,就连治病、升官、转职也找他帮忙;台湾的土地公特别多,所以有「田头田尾土地公」的说法。
建醮祈福 妈祖遶境 中元普渡
建醮的由来
「醮」-本系中国古代祭名,为祭神之意,汉末道教盛行之后逐渐衍变成「僧道设坛祭神」的专有名词,其原始意义,主要在于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可是,道教通俗信仰随着人汉人移垦台湾而被导入与生根之后,由于受到闽俗传统信鬼尚巫之风,与开拓之际所遭遇「毒雾瘴气」的影响,建醮的目的,遂巧妙的结合了祈神酬恩和施鬼祭魂,而成为规模盛大的祭典。
建醮的种类:
醮祭的种类繁多,台湾常见的,仅祈安醮、瘟醮、庆成醮、火醮等。其中,庆成醮系庆祝庙宇的落成,而常与祈求平安的祈安醮并行实施,合称「祈安庆成醮」,醮祭中也以此者居多。因凶荒成瘟疫流行,而祈祷平安瘟醮,以及为水、火灾死者祈福的水醮、火醮,都较少见,往往附属于祈安庆成醮仪式中举行。
以醮期的天数分,则有一朝醮、二期醮、三朝醮、五朝醮等,其中以长达五天的五期醮规模最为盛大。三朝醮次之;但因仪式内容相当充实,媲美大醮,且较易举行,故三朝醮多被视为标准规模的关系。
建醮的时间:
民间举行建醮的时间,多集中于季秋以至仲冬,也就是农历、十、十一月三个月,这时正好是传统农村社会收割后闲暇之期,过早则农稼正忙,无暇顾及;过迟则新年将届,有所不宜。这也可见,民间大祭典和生活的季节性之间的密切配合。
建醮的经费来源:
建醮的经费来源,可分为「斗灯道份」与「丁口钱」两种,斗灯设于道场内,其名目可多达数百个,且分等级,重要的如天官首、地官首、水官首等,其中尚有象征醮域全体信徒的「总斗灯」一个。斗灯首份需按名目的等级,缴纳多寡不等的款额。由于信徒对斗灯有着莫大的关切,在认捐时十分踊跃,争先恐后输诚,以祈神明降福,是为可靠的财源。丁口钱则是向醀域内的信徒,不分男丁、女口,每人捐献小额金钱,以资建醮费用,是沿用已久的筹款方式。
建醮活动:
醮祭的进行由庙宇管理委员会出面总理一切事宜,称为安醮局。
醀祭时,醮场须竖灯篙,旨在对天神、地祇、孤魂野鬼等明示 此地特举行醮祭、灯篙通常立在庙前,阴阳分开,左边对天界神祇,右边则对阴间幽灵,对神祇的中央最高竿须悬天灯。竖灯篙之后有放水灯,使含冤 落水或失足落水的怨鬼可藉此分享醮祭。在醮祭期间,醮域须全面素食禁屠,市场亦禁卖鱼腥荤。醮祭最终日至当晚十二结束,齌戒禁忌才解除。翌晨,家家户户备妥牲醴「拜天公」,中午举行过火仪式,信众踩过火堆,丝亳无伤,以显示降福避邪的神力,傍晚则家家户户备祭品普渡,到晚上普渡结束,家家户户大开筳席,宴请亲友,到午夜,由道士行「谢灯篙」礼,将篙竿拆除,醮典才圆满结束。
建醮仪式结束后,供奉神位的正厅,一个月内谢绝外入进入参拜,保持圣堂洁净,惟恐受外人感染污秽之气,影响建醮成果。建醮的完成,不仅了偿民众的心愿,带来心神上的安宁,而且,就古代的农村生活而言,还具有娱乐的效果,使民众在农忙之余,得以欢乐一番,更促进人际之间的和睦。
而在今日人际关系日趋生疏冷漠的工商业社会中,若大家不铺张浪费,实亦不失为一项有意义的交谊活动。
传说中的鬼月:
台湾民间,葨历七月称为「鬼月」。七月初一为「开鬼门」,也就是打开地藏王所管辖地狱门的日子,直到七月三十才「关鬼门」。
据说,在这三十天之间,幽冥界的「好兄弟」,都争先恐后的跑出来逍遥阳间,徘徊街上找些好吃好喝的。
所谓「好兄弟」,就是指阴间的饿鬼孤魂而言,因不敢直呼饿鬼孤魂,故才昵称其为「好兄弟」。鬼门关开放之后,阳间的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供拜「于味碗」──鱼、肉、鸡、鸭和菜五种祭品。此外还供奉糕、粿、水果等等,所有祭品均要插上一炷香,然后再焚烧经衣、银纸,给好兄弟做盘缠,这就是七月初一下午的「拜门口」。
尤其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是鬼门大开之日,故俗信这天最好别出门,以免撞鬼,更别到河边去,免得不慎失足被鬼拉下水。为要祈求平安,大肆杀鸡宰鸭,设立香案,招待「好兄弟」饱食一番,这就是台湾所谓的「七月半大拜拜」;真是「四海之内皆兄弟」推及幽冥界定!
七月十五日是佛道两教一个重要节日。依照道教的说法,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道教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上、中、下三元节,分别有天官、地官、水官等三官大帝(三界公)下降,考察人间善恶七月十五日,同时亦为佛教的「盂兰盆兰」。佛教徒要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养僧伽,为现生之父母植福,为过去七世父母超度。盂兰盆法会实为中元节之滥觞,数千年来流转变迁,形成所谓「中元普渡」的风俗习惯,然而沿袭至今,国人只知其-吃拜拜,其二-烧纸钱,反倒遗忘盂兰盆会的意义了。
目连救母:
盂兰盆会即起源于著名的民间故事──「目连救母」。根据佛教的「盂兰盆经」记载,原来释迦牟尼最初传扬佛教的时候,首先说服了当时印度两个最有名的学者,一是摩诃舍利尊者,一是摩诃目犍连尊者(简称目连)。目连皈归佛陀,出家为僧后,遂成为佛家鐊子中最具神通的第一人。他曾运用神通之力放斿天堂,看见了父亲的灵魂,父亲告以其母正受苦于地狱的恶鬼道中。目连于是不辞千辛万苦赶往地狱,以钵盛饭予母亲解饿充饥,无奈饭入其母之口,立即化成火炭。目连苦思救母之法,遂向其师求援,释迦牟尼告曰:「你母罪孽重,非你一人之力所能如愿,须仗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你可在七月十五日,为现在危难的七世父母,备百味五果于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仰大众之恩光,救倒悬之窘急。」目连遵办,广请众僧举行盂兰法会为七世父母行禅定意,其母终得解脱饿鬼之苦。
普渡的由来:
基于言些恶鬼孤魂食物入口即化为火炭,食物无法下咽,须由僧道为其化,食消除焰火,所以世俗都在七月十五延僧结盂兰盆会,诵经施食,为他们「放焰口」,救渡先亡倒悬之苦,也就是今日俗称的「普渡」。
普渡的由来犹有一说,相传唐朝李世民游地府,因众鬼卒被囚困于地狱门而无法超生,要求李世民为他们超渡,于是李世民还阳后,即刻命令唐三藏至印度取真经,为无主的孤魂作了七七四十九天的罗天大醮,目的在使他六道轮回,转世阳间。
所以举行普渡的用意,不仅是请好兄弟吃大拜拜,希望他们安安份份莫在人间到处骚扰,最主要是借着普渡祭拜的机会,代向閰王求情,请閰王慈悲为怀,能够尽量让他们投胎转世早日脱离鬼域,回到阳间重新做「人」,故普渡是一椿极富「人情味」的事啊!
私普:
在普渡之中,还分成「公普」和「私普」两种。顾名思义,前者是大家一起普渡,后者是自家的普渡。私普是同一个村庄在指定的同一天举行祭典,由于是各自进行自己的普渡,因此并不以寺庙为中心,且费用自行负担。私普当天,家家户户都摆出香案饭菜,招待来自阴间的好兄弟。
公普:
公普,一曰「盂兰盆会」一曰「中元祭」,各村落都在同一天以同一寺庙为中心举行祭典。日期就是七月十五日。
举行公普前夕,要在庙前「竖灯篙」。竖灯篙就是用一支长竹杆,顶端挂着圆形灯笼,上书「庆赞中元」。竖灯篙的目的是方便那些出了鬼门的好兄弟认清方向,引他们前来接受普渡。据说,灯篙竖得愈高,照得愈远,可以招聚更多的好兄弟。因此,若用二、三丈长的青竹做灯篙,则表示是普通程度的普渡,只能招待较少的鬼魂;若是大型的建醮,就得竖立五、六丈高的灯篙。
竖灯篙是针对陆上的阴客而用,若是邀请水里的鬼魂,就得「放水灯」。国人相信,落水而毙命者,经年满身淋漓浸于水牢之中,甚为凄苦。想要离开水牢,就要引诱一个活人落水顶替(俗称「找替身」,或「叫猴替」)。圣佛慈悲,不忍水牢再添新魂,故让寺庙僧道举行放水灯,借着漂流灯火的招引,超渡水鬼脱离苦海。放水灯是在庙普前一夜举行。水灯分为「水灯头」和「水灯排」两种。水灯头有圆形的,也有小屋状的「纸厝」。水灯排是竹筏式的灯架,架上分成数十格,甚至数百格,每格均装有一盏灯。
小屋状的水灯头是钉在具有浮力的香蕉茎或保丽绒皮上,内插蜡烛一根,门边有时还贴有「水路悠悠迎义魂」、「灯光烁烁接阴客」之类的小门联。
放水灯之,前先由善男信女们捧着水灯,紧跟在锣鼓阵之后,看热闹的人会自动加入行列,游行街上一周。这群包括了大鼓吹乐、水灯头、水灯排、乐团和化装队伍会愈来愈长。队伍浩浩荡荡地到达河边以后,僧道就诵经导引,绐口不语的信徒,则将点燃的水灯,一一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远去。
放水灯的意义,是要借着灯光,集聚水里的鬼魂,让他们纷纷来到阳间接受普渡。放水灯的第二天,就是寺庙举行公昔的正日。公普的第一步骤,要设祭坛于庙庭,祭坛之中书写「盂兰盆会」或悬挂「三官大帝」像。坛的前方是上下两层神桌,上置神像、香烛、盛白米的斗灯等私。神桌前面放列长桌,供奉牲醴、汉席碗和「看牲」-用面粉材料,捏造成的飞禽走兽、鱼介水放或历史人物。祭坛旁边还供着纸糊的「大士爷」-阴间诸鬼的代表,俗称「鬼王」。据说,在中元普渡,大士爷主司刀配供品予诸小鬼之职,人们不愿大士爷分配不公,而引发好兄弟之间的争执,故于大士爷头顶供上观世音菩萨像,以司监督之责。
位于大士爷左右,各有一座方型纸厝,左侧即「翰林所」-供读书人的孤魂休息;右侧则为「同归所」-供一般孤魂歇憩之用。纸厝内有都摆「经衣山」的纸条;据说此山里埋藏有鬼魂所需之各式阴间用品。此外,纸厝内尚分男室、女室,可见人们对阴间性别、阶级之分野设想周密!
普渡结束,希望鬼王召令众鬼返回阴间,于是要举行「火烧大士爷」的仪式。公普时,庙前广场所搭置的临时席棚,俗称「孤棚」,参加普渡 的供户就把「孤饭」和各种祭品置于孤棚台上,供品均插上三角旗一面,写着「普渡阴光」、「敬奉阴光」等字句。
「抢孤」、「抢旗」于早年的台湾曾风盛一时,如今视之陋习,已不多见。抢孤如在诸好兄弟尚未饱食之前抢食,必然招其不满,而惹来不平安的一年,故以放烟花为信号。时间一到,烟花一放,成千上万的人争先恐后抢夺孤棚里好兄弟吃过的供品。尤其是置于孤棚上之三面小旗──「头旗」、「二旗」、「三旗」。
抢孤的习俗,据称是为了表示勇武,趁孤魂饿鬼进佷之时,抢夺他们的食物、旗帜,其目的是要证明活人比死心人强,谅鬼魂也不敢向活人作崇吧!另一种解释说争抢孤棚里各种供祭物、旗帜,是为了获得吉祥、幸福。据说,所抢得的旗帜,可高价转售予航海人,将其插于船上,航行必然一帆风顺。昔日抢孤时,人潮拥挤,你推我争,往往造成无数的伤亡。甲午年,台湾妄抚刘铭传有鉴于,此乃下令禁止,抢孤、抢旗遂少见于今日。
中元普渡时,往往有「神猪竞重」、「羊角竞长」比赛,并安排野台戏表演诸类活动来「与鬼同乐」!
在敲锣打鼓声、氤氲的香烟和虔诚的祭拜里,中元普渡的盛典,一直热闹的持续到七月三十──「关鬼门」。
农历七月三十,乃地藏王菩萨诞辰,而自鬼门来到阳间的好兄弟,在饱食盛筵后,也需于此日回转阴间。于是,家家户户上供祭拜,一则向地藏王祝寿,一则欢送各路好兄弟。而各寺庙也在午夜时,刻拆去灯篙。故「关鬼门」之日,又称「谢灯脚」。
至此,所有鬼月的活动终于落幕告停了。
中元普渡就正面意义而言,可藉此增添生活情趣及街坊的联谊,充满人情味;但若过分奢侈,铺张,甚至迷信,就不足取了俗语说:「亦着神,亦着人」个人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所谓;“天助自助者”即为此意。
宗教信仰的由来
寻求精神寄托是人类共有之现象,因初民对所处环境的自然变化无法解释,遂一律视与鬼神有关,为求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乃有各种祭祀行为产生,而祭祀之对象,最初以自然星象、山川河谷丘陵等为主,继而扩及庶物、祖先、杂鬼等物,最后始形成宗教信仰。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因为宗教信仰是建立在信仰主体人单方面的相信上,故其本质是不能以科学态度衡量的。如中国人相信宇宙冥冥之中有一主宰(上帝);佛教相信六道轮回及涅盘境界:基督教则相信耶和华创造世界,而耶稣是耶和华的独生子(代表人),信其教者死后可以上天堂等等。因此,从信仰之本质来看,任何宗教皆有其共通性,不应有所谓「高等宗教」、「低等宗教」之分。
其次,宗教经近代人之改革与赋予理性化以后,与科学是不冲突的,科学追求的是对外界的认知;宗教则转趋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适,如美国的科学技术领先世界各国,但其国民百分之九十以上皆有宗教信仰。又共产国家中,不少反对宗教者,未见特别发达,由此可见宗教与科学,而不冲突。更何况即使科学再发达仍有不足之处,于是宗教为人们生活的最后寄谘语:「举头三尺有神明。」,因此透过宗教,使人不致陷入絻望的而确信人生仍有光明的一面。
府城的宗教
台湾的民间信仰,无论在本质上或形式上都与大陆闽南和奥东一带写异。因为台湾人民的祖先大部分是来自闽奥的移民,当时,台湾地痟民贫,山多瘴疠,地多瘟疫为消灾解危,移民就把故乡的通俗信仰传入,由于台南是台湾开发的起点,所以台湾流行的各类宗教都是由此地发展出去的。
今日流行于府城的宗教有下列几种:
佛教:
佛教引台湾是在明郑时期。郑成功父子在台施政,皆引陈永华辅佐。陈永华为儒家之奉行者,特别重视教育,除兴建学校外,广建寺庙,一秉礼记祭法之原则,对「法施于民」、「以死动事」、「以劳定国」、「捍大灾、御大患」者,皆加崇祀,对佛教亦未加以禁止。 当时所建佛寺,皆祀观音,如观音亭、龙湖岩等都是,仅在今台南县、市附近,文献足征为明郑时代所建之佛寺,即达四所之多。 清朝领有台湾以后,佛教有梢当的发展。因郑克塽降清后,文武官 、兵皆被遣送大陆,重要官员宅邸被改为寺庙者颇多,如郑家宅邸于康熙二十九年被台厦道王效宗、总兵王化行改为海会寺;李茂春之梦蝶园于康熙三十三年皮被知府将毓英改为法华寺;宁靖王邸于康熙二十三年被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改为大妈祖庙,让庙住持并兼任台湾府僧网司事,管理僧侣事务。 由于清代台湾地方官吏崇佛教,除正规佛教寺院系由僧侣住持外,传统祠庙亦多以僧侣为住持,如台湾府大天后宫,终清之世,皆由僧侣住持。
此外,各地著名庙宇曾由僧侣出任住持者,尚有台南县南鲲身代天府、台南市普济殿等,不胜枚举。清代台湾佛教之盛,由此可见一斑。
日本据台初期,台湾的佛教分成二大系统发展,第一个系统在日本人之间流传,第二个系统则为台湾传统之佛教。
日式佛教传入台湾,导源日人设置随军布教和尚。当清廷割让台湾,台人不愿臣倭,组织武装力量抗日,日人派军强取时,日本佛教各宗即随各军队传入台湾,从事忍问日军士兵及军属,至台湾主要抗日活动式微后,日本各宗派即拟以中国人为对象,开始传教。然因语言不通,绩效不佳。至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八)姒后,因经济来源不继,日籍僧侣为谋生存,再改以日人在台官眷为传道对象,并以襄赞在台日人丧葬法事为其主要课题。如此传入台湾的日本佛教宗派,有曹洞宗、真宗本愿寺派、大谷派、木边派、临济宗、净土宗西山派、真言派、日莲宗、天台宗、法华宗、华严宗等共八宗十二派。日本全国佛教十三宗四十八派,可说已大半传入台湾。
台湾传统佛教,原无严密组织,与传统祠祀相似。日人于明治维新后,即派人赴欧洲研究基督教之宗教改革,以为推动日本宗教改革之参考。及其据有台湾,掌握台湾宗教状况后,亦逐步加以革,对正统佛教,则加强其戒、律、法之研究,培养年轻僧侣,远赴日本各佛学校进修。对传统祠庙内之僧侣,亦逐步将其架空。至日据末期,日人为谋迅速同化台人,更强迫传统祠庙与日本佛教各宗派合流,于各祠庙大门挂上佛教某宗派布道所之木牌,否则将予拆除。
斋教:
清初,台湾渐次传入一种含有浓厚佛教色彩的新兴宗教,通称「斋教」,于日本据台后,反而成为台湾佛教之主流。斋教开山祖罗清(明正统七年至嘉靖六年,一四四二~五二七),山东省莱州府即黑县猪尾城人。
斋教教义,是揉合儒、释、道三家思想而成者,其教外貌似佛,内持似儒,科仪则近道,信徒不圆颅、方顶、出家、自谋生活于市井中,而特严三皈五戒规,三皈是:皈自性修出之智慧「佛」、做事不偏不易之「法」、气象清净巍巍不动之「僧」:五戒为:戒杀生害命(仁)、戒偷盗(义)、戒邪淫(礼)、戒诳语(智)、戒开荤饮酒(信)。另有圣谕六条为:「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其终极理想,则为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实现。
方便无法领三皈五戒者受其教,于饮食方面,有变通办法,允许只受三皈依之教徒行早(每日早晨吃素)或花斋(每月初一、十五,或三、六、九全日素食),以方便信徒信守,故其教能大盛。
斋教传入台湾,以康熙年间金幢派蔡文举门下最早,龙华派则于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于台南安平海头社设立化善堂。嘉庆年 间有台南德善堂;道光年间有台南德化堂等之创立,此后痊台各地,无不有斋教之存在。 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台湾割日后,台民抗日武装活动迭起,日军复施以无情屠戮,民心颇为不安。民国元年(日本大正二年,一九一二)台南龙华派斋堂七堂即联合成立「斋心社」,以便彼此支持合作。民国四年(大正四年,一九一五),斋教信徒余清芳、罗俊等人籍宗教信仰,号召台湾居民抗日,设本部于台南市民「西来奄」,出入全岛斋堂。然事机不密,被日警侦破,缉党人数名。
日人于西来奄事件发生后,十分重视台湾之宗教,亟亟于台湾宗教之同化工作,民国二十六年(昭和十二年,一九三七)第二次中日战争伋生,日本全力贯澈「皇民化」运动,台湾佛教界在日人高压下,完全采取日本佛教之服装、法式、仪式。斋堂亦如佛寺,其开山祖罗清神像及有关经典完全被柰止使用。
台湾光复后,由日本传入之佛教各宗派撤离,日人所建各寺院分别由佛教及有关机关接管。
一贯道:
又称天道,该教信奉无生老母(或称无极老母、瑶池金母),主要教义谓:无生老母因世界无人类为传人衍人种,乃命其众多子女(原子)到人间来,行前付以八宝(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嘱任务完成后,速返真空家乡母子团圆。但诸原子下凡后,迷失本性,忘了回乡大道,故老母派弥勒佛下凡渡九二亿原子,而以三教诸圣仙佛协助度化工作。所以一贯道崇 拜神佛以「明明上帝」为主,此外,孔子、太上老君、弥勒佛等儒道释各方都是其供奉的对象,其至有五教圣人的出现,即儒道释外,又加上回教及 教的教主。一贯 道的礼拜场所称为佛堂,教徒彼此以道亲相称。
一贯道于民国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开始传入台湾,他们先在台北市找到落脚点后,即沿着纵贯铁路南下传教。他们先勤学闽南语,以拉近彼此距离,再凭着宗教的牺牲、奉献精神贫苦大众服务,渐渐感动乡民,仅约一年时间,台北、苑里、苗栗、丰原、布袋、北门、台南等地,都有了基本的信徒。目前台南市的佛堂有天帝圣崇德圣堂,关帝 圣堂因一贯道恰于大陆沦陷前后迅速传入,并在台湾积极发展组织,争取信徒,遂使政府主管安全单位十分注目。该教虽主张吃素,但却准信徒吃蛋,致外人怀疑其教为旁门左道,政府乃于民国四十年二月开始,依照「查禁民间不良习俗办法」第二条规定,予以查禁。但一贯道徒认为这是无生老母考验他们,坚定其信心之一绝佳机会,人人更勇于传教。至民国五十二年,政府取缔政策变为积极扫荡,警方对一贯道持严格扫荡做法,一贯道教徒对治安人员亦抱持敌视态度,此时,一贯道领袖人物为化解此一对立情势,乃联名在新生报刊登声明,要求一贯道信徒自动解散。
民国五十三年六月,台湾省道教会在中央日报刊登启事,呼吁一贯道信徒归回道教会。一贯道各佛堂大部份遂加入道教会,但也有小部份加入佛教会。 民国六十年十月二十五日,中华民国宣布退出联合国,六十一年二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大陆,台湾民心颇觉不安,一贯道基于宗教使命感,乃乘机复出,并将其传教重点,置于吸收大专程度之知识青年,积极提升信徒素质,并于寒假召集大专学生信徒,施姒教义、仪节等训练,且于其中选拔优秀人才以备他日为宣道之讲师。
民国七十年以后,一贯道信徒开始努力争取传教合法化,并向报刊投稿,针对外界批判一贯道之「教义邪而不正」、「裸体膜拜」、「对政治有不良企图」提出解释与说明。此后,由于党、政、教育等界。渐渐有一贯道信徒挤身领导阶层,出任中央民意代表者日多,加以历次选举,一贯道信徒也都理性的与执政党合作,支持执政党提名候选人,以证明该教实无治野心;对各种公益活动皆能积极参与,且治安单位对该教多年之观察,亦未曾查获不法情形,该教之作为终于获得各界认同。政府也终于民国七十六年一月十三日,由内政部正式 宣布取 消禁止一贯道传教的命令。一贯道始成为中华民国之合法宗教。
道教:
台湾的道教,于明郑时代由福建传入,以崇奉北极真武玄天上帝的武当山派为主流,并且盛极一时,因明太祖开国、明成祖靖难,皆引道士为助手,而崇信道教。郑成功入台湾,致力建设台湾为反清复明根据地,有关宗教设施,一以明朝为式,武当道士及玄天上帝之信仰亦被传入。兼以当时盛言,明郑政府所在之安平镇与七鲲身酷似龟蛇,遂广建真武庙以为之镇。流风所及,台湾道教之发展,遂更为迅速。台湾沦于清朝统治以后,重佛轻道如明郑时期所建最重要庙宇大上帝庙即被兵丁永久占居,原住持之道士,除极少数外,不得已乃沦入民间,为人家做法事以图存。无法在思想、学术上用功夫,致其社会地位日渐沦落。
沦入民间之道士,俗称司公,从头饰之不同,可分成乌头及红头两类,所谓乌头者系以黑布及里网巾缠其头,所事以凶、丧事为主;中复分成灵宝、老君、天师、瑜珈四派。所谓红头系以红布及红绸巾缠其头头,所事则以喜事及为人消灾解厄为主。台湾受日本统治时,日本台湾总督府以道教为中国之本土宗教,蕴含中国文化色彩在内,深恐不利其殖民政策之推行,遂故意加以压抑,动辄斥为低级迷信,以打击中国人之信仰心,以遂其它日以佛教及日本神道取代之目的。
日人以道教发源于中国,易引起台湾人民思念祖国之爱国情绪,不利其侵略政策之推行,乃倡皇民化运动,焚毁寺庙神像(美其名日寺庙神天),扬佛抑道,只许佛教寺庵日本化后继续发展,而不许道教新建寺庙,不许成立道教组织,道士欲继续执业者,须先至佛教讲习班受训,执业时须穿僧服。不许人民称道士为道士,不许人民信仰道教,信仰道教者,其户口册上之宗教信仰栏,一律改为佛教。此外,尚令僧尼迁入道教寺庙,并没收寺庙财产,移充他种社会教化基金,不一而足。当时台湾住民,虽反对日人此种暴,但慑于日本军警武力高压,都敢怒不敢言,只得于暗中加以抵制。
虽然不久日人即于民国三十四年(一九四五)无条件投降,台湾光复,但日本推行数十年之抑道扬佛,指斥中国传统信仰为迷信之说法,已深入知识分子心中,知识分子对传统信仰抱持敬而远之,甚至排斥之态度,其能认识道教本质而加以支持者,实少之又少。而且台湾道士由于缺人之组织,只注重于符咒驱鬼的法术,乃助长了法师和童乩的流行。此外,道教经咒庞杂,往往由传授者任意解释,或与儒说附、或与巫术合流,或依旁佛教,今日表现于民间日常生活中最显著的就是冠婚、葬祭和岁时祭祀,今日全省的寺庙,大多带有道教色彩。
台南地区供奉较盛的神佛:
王爷:王爷信仰是台湾民间的强势信仰,在台南地区亦是,供奉王爷的庙宇就有一五七间。王爷又称千岁 、大人、代天巡狩等,王爷信仰来源有下列几种:
郑成功系统、大王庙、大人庙等主祀王爷即是郑成功;
瘟神系统;
英灵系统:生前有功死后尊为王爷,如萧王爷祀「萧何」,姚王爷「姚崇等」。
妈祖:又称天上圣母、天后等。台湾四周环海,而妈祖属海上守护神,故其信仰特别受重视。台南 中区的大王后宫,土城 圣母庙及鹿耳门的天后宫都是有名的庙宇。
保生大帝:乃未朝泉洲地方名医、死后升天后又常下凡拯救世人,或率领神兵助阵御离救驾等。因曾救宋高宗平安过江避金兵,故高兵下诏在其故乡建庙祀之,且赐与「大道真人」的尊号,而民间又称其为「大道公」。在台湾凡泉洲移民处一定建庙祭祀保生大帝,台南地区,对保生大帝的尊崇,也可显示台南地区来自泉洲移民众多的证明。
玄天上帝:又称上帝。乃信仰「北极星」而神格化的结果,北极星可在航海中指示方向,故成航海家信仰的对象,郑成功登台后,就在今民权路口建庙祭祀。玄武位北方,故其庙称「北极殿」。民间又传说上帝公本为屠夫,晚年悔悟杀生无数,乃以屠刀部腹剔出胃肠投入河中,因而被度至西天成佛,而其胃入河后成龟,肠则成蛇,在河中作怪,上帝公乃降服之,收为部下,因此庙中玄天上帝一定脚踏龟蛇。
阿弥陀佛:阿弥陀是梵语,义为无量,包含无量寿及无量光的意思。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所以众生有,难口中直念「阿弥陀佛」,即盼弥陀适时来临,引导脱离苦,难以通往西方极乐世界。俗云:「家家隬陀佛、户户观世音。」可见其在民间信仰的并遍。又云「祀观音是修现世、祀弥陀是修来世。」
观音菩萨:台湾民间俗称「观音佛祖」。观音有多种现身,有送子、千手、千目,如意轮...等观音、又「法华经普门品」亦谓观音有三十三现身,时而男,时而女,视所度对象而不同。一般寺庙后进为观音厅或大士殿、即主祀观意、旁祀十八罗汉,可见其信仰之普遍。又佛家有隬陀三圣或西方三圣之说,即谓弥陀悲智兼备居中,观音在左侧,主慈悲,势至菩萨位右侧主智慧。
三宝佛:佛家以佛、法、僧三者藏一切之功德,故尊之为三宝;后以释迦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三者最具功德,而奉之为三宝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