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到隋唐开出灿烂的花朵,此间大修行者辈出,自此,佛教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三大主干之一,儒释道三家并峙,互有消长。时至北宋,佛教虽然日益衰穨,然而在三教的相互激与互融中,却造成了宋明理学的兴盛。
佛教至明代可谓是没落了,除了佛理不明,卖牒的流弊又让佛教在修证领域缺乏良才,许多人以高价买到度牒成为僧人,便可免除义务劳动,兵役,或远离官吏追踪而成为不顺之民。一般信仰者,大都只限于求福求禄的利益追求,大量花费金钱,投注于水陆法会,对社会的经济造成不良影响。不论在国家财政上,或是在社会治安上,佛教界成为社稷的隐忧,以解脱生死,度脱苦难为宗旨的佛教沦落至此,释迦牟尼见了也会掩面三叹吧!文章出自起名网丁洪专先生转载请保留版权起名算命
明末四大师的出现,为满布沉痾的佛教界带来一线生机,他们是明代僧侣中的俊杰之士。当时的佛教思想,于内于外都走向诸宗互融的趋势。教内产生了禅净合流,教外亦有三教互摄之说。其中藕益大师比云栖株宏,紫陌真可,憨山德清晚五十年,他于教内主张禅,教,律三教一源,结归念佛一行。在教外又主张三教同源,所以除佛教专著外,他另作有“四书藕益解”,“周易禅解”等书,本文即试图以“周易禅解“为对象,研究藕益大师援引佛性解易的思考痕迹。
然而,因为笔者学力所限,又依于时间紧迫,所以此研究只是一个大略的开端,也许和指导教授协商之后,笔者会以“周易禅解”的研究作为学位论文的研究的材料。
二,“周易禅解”的著作背景
(1)三教合一的思想脉络
汉武帝时代,致力于开强拓土的帝国事业,贯串东西交通的丝路被打开了,佛教就随着络绎不绝的商旅传入了中国。此时佛教仅流传于外籍商旅与汉人贵族之间,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回响。
保守的民族主义者以孔子“内诸夏而外夷狄”为信条,排斥各种夷狄文化,当然也包括佛教在内。这样地质疑,尤其在东汉时期最为盛行。其实在佛教初传的岁月中,传法者就想为佛教塑造不和儒道对立的形象。例如安士高凭借着丰富的方技知识,采用“阴”,“道”,“气”,“无为”等词来译经,而他所译的经典“大安般守意经”注重“数息观”,也容易让中国人与其将道家食气,吐纳,胎息等方术联想在一起。
“方术佛教”流行于东汉末,一直到魏晋时代,又产生利用儒道的概念来解释佛经的风气,就是所谓的“格义佛教”。“高僧传”中曾解释“格义”一词:
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一例,谓之格义。
所以“格义”就是把佛经中的“事数”和儒道的“外书”相拟配,一方面让中国人易于入手,一方面让中国人了解:佛教的义理和以儒道为本的中国文化可以相辅相成,绝非遥不相及的两头。
而后,中国佛教史又出现“三教相资论”,借以调和儒释道间的衡突,例如牟子“理惑论”就曾提出:
书不必孔丘之言,药不必扁鹊之方。合义者从,愈并者良。君子博取众善,以辅其身...
...
“药无贵贱,对症则良;法无高下,应机则宜。”只要能够让人明白人生的意义,解决生命的苦痛,不管此理来自三教中的哪一教,都是值得学习的。三教应该相互为助,为解除众生的苦难而努力。所以唐代宗密提出三教教主皆是“至圣”,三教是“内外相资,共利群庶”,而儒道二教只是权宜之教,而佛教则是有实有权文章出自起名网丁洪专先生转载请保留版权起名算命
三教之间的交会与对话到了明代仍未停歇,莲池大师认为儒佛“不相病,而相资”,憨山德清,又消解儒道只是权教的说法,他说:
余尝以三事自勖曰;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知此,可以言学矣...
...若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而观!
,不独三教本来一理,无有一事一法不从此心之所建立。
从法界平等的观点来看,一切万物皆依于如来藏为缘起,所以可以“万派朝宗,百川一味”。明代僧人中,试图透过哲理的阐明来汇通三教,进一步达到宣教之目的,释德清于其中用力最甚。除了以佛解老庄外,德清亦有“周易禅解”,试图以佛性来解释“易经”生生不息之道。
(2)佛教如来藏思想在中国的突显
印度佛教思想有三大学派,依印顺的说法,此三派是中观的“性空唯名论”,瑜珈的“虚妄唯识论”及如来藏的“真常唯心论”。“如来藏系统盛行于四,五世纪,主要有“三经一论”:“如来藏经”,“不增不减经”,“胜鬘夫人经”,“宝性论”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佛。性思想有深远影响的是“大乘起信论”,尽管“大乘起信论”一直有疑伪之辩。
佛性即如来藏,佛性思想在中国结出灿烂之果,因为中国本有“人人皆可成尧舜”的想法,所以主张“人人皆有佛性”的佛性说很快就被中国人接受了。中国重要的宗派,如华严,天台,禅宗等都是建立在佛性思想上的。
在这样的中国佛教文化背景中,藕益大师才会以佛性的思想来解释“易经”,以佛性说作为贯串三教的媒介。
三,“周易禅解”乾卦中的佛性思想
(1)以卦爻释法界平等
藕益大师于上经之首做一总解,他认为一卦一爻各对一事一物,然而我们亦可于一卦一爻中具断万事万物:文章出自起名网丁洪专先生转载请保留版权起名算命
一切事物即一事一物,一事一物即一切事物。一切卦爻即一卦一爻,一卦一爻即一切卦爻。故名交易变易。实即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互具互造,互入互融之法界耳!
“法界”一词有二义,一指“法”(事物)之因(成份,要素),一指“法”之“类”,亦即“法”之范围,此以第二义为主。无有一事一法不依于如来藏和阿赖耶识而成立,于此法界平等,万物本来一体,一切人,事,物都是“法身佛”在甚深禅定“海印三昧”中显现出来的。这本来是华严系统拓展出的佛性观念,藕益大师在此借着“易经”的卦爻借题发挥一般。
我们由此可见藕益大师的思想纲领,他所以主张统摄教内,主张弹,教,律三教一源,结归念佛一行。在教外又主张三教同源,所以除佛教专著外,他另作有“四书藕益解”,“周易禅解”等书。
(2)以佛性释“干”
藕益大师以佛性释“干”之义,他说:“佛法释干六爻者,龙乃神通变化之物,喻佛性也。”
佛性为烦恼所覆,所以“勿用”,此时宜参见师友,故曰“利见大人”,观其行为则应精进不息,故曰“夕惕”,如此以道法为爱,故曰“或跃在渊”;菩萨八相示现成道,利益群品,故曰“为人所利见”;依于大悲之心,不入涅槃,故曰“有悔”。
藕益大师不只以佛性来解释干道的种种变化与大化流行,他还以干之四德“元亨利贞”,来解释“仁礼义智”,“常乐我净”。文章出自起名网丁洪专先生转载请保留版权起名算命
(3)以定慧来解释乾坤两卦
藕益大师既认为卦卦互异,爻爻互融,同样地,人在十法界中亦变动不拘,如每个人发挥其佛性本具之理,须在定慧著手,如此人生才可处处逢源。而他更直接以定慧来解释乾坤两卦。
四,结语
中国思想和西方哲学是不同的。西方哲学以自然主义为基础,重视分解偏至的智慧,然而中国的思想却是大异其趣!因为本于“吾道一以贯之”的立场,中国人有个基本的信仰,就是所有事物必有一理可以加以统摄。
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不断和儒道互融互释,这益加突显中国文化兼而并包的特征。藕益大师的思想和证道过程更亦证成了三教一如的人生哲学。
从种种的历史脉络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民间新兴宗教的五教“儒释道邪回”合一论了!